洋蔥

石蒜科葱属植物

洋蔥學名Allium cepa),又稱圓蔥蔥頭洋蒜波斯語及新疆地區維吾爾語稱 پىياز Piyaz(皮芽子),是一種常見的石蒜科蔥屬植物

洋蔥
黃洋蔥和紫洋蔥
科學分類 編輯
界: 植物界 Plantae
演化支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
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
演化支 單子葉植物 Monocots
目: 天門冬目 Asparagales
科: 石蒜科 Amaryllidaceae
屬: 蔥屬 Allium
亞屬: 洋蔥亞屬 Cepa
組: 洋蔥組 Cepa
種:
洋蔥 A. cepa
二名法
Allium cepa
L., 1753

洋蔥在全世界廣泛栽培,主要用途為食用,既可生食也可烹熟後食用,還可醃漬或製成調味品,多搭配鹹味菜餚。生洋蔥氣味較為辛辣刺鼻,可能會刺激眼睛。

與洋蔥同的常見近緣物種包括大蒜韭菜藠頭等。紅蔥頭屬於洋蔥的一個栽培型。

形態

編輯

兩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弦線狀。中空,濃綠色圓筒形中空,表面有蠟質;葉鞘肥厚呈鱗片狀,密集於短縮莖的周圍,形成鱗莖(俗稱蔥頭),鱗葉呈白、黃或紫色,最外層一般干質、薄脆;傘狀花序,白色小花;果實類型為蒴果

歷史

編輯

古籍中從西亞東亞都有發現洋蔥的記載,但洋蔥的精確起源地還未能確定,有伊朗說、西印度次大陸說及中亞說等。現有很多不同的品種,已經用於世界各地的食物。

在西元前一千年的古埃及石刻中就有收穫洋蔥的圖畫,之後傳到地中海區。西漢時,張騫通西域,從西域帶回許多物種。當時在西域已經有種植洋蔥的記錄。

地理大發現之後,由歐洲向世界傳播。16世紀,傳入北美洲。17世紀傳到日本。18世紀時,《嶺南雜記》記載洋蔥由歐洲白人傳入澳門,在廣東一帶栽種。

臺灣的洋蔥可能在明末由西班牙人和荷蘭人引入但未曾推廣,日治時期曾試種洋蔥,但未能成功[1]。根據臺灣屏東縣車城鄉公所的資料,1912年一位在淡水任教的日本小學老師,首次把洋蔥由日本引進臺灣。臺灣總督府農業試驗所自1918年起,在臺灣各地試驗栽植洋蔥,但是成效不佳。

二戰結束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後,臺灣省農業試驗所在省農林廳和農復會的贊助下,繼續引進各品種洋蔥,在臺灣各地試種。在臺灣南部雲林縣嘉義縣臺南市屏東縣一帶種植成功,現在屏東的恆春楓港、車城等地成為臺灣最大洋蔥產地。

用途

編輯

洋蔥的主要食用部位是鱗葉,主要作調味用。洋蔥含有大蒜素,有很強烈的刺激味道。切洋蔥時,這種味道會刺激人的眼睛和鼻子,使之流淚[2]。雖然生的時候味道辛辣,但是烹飪之後不會太刺激,且相反會帶來甜味。煮得越熟的洋蔥,甜度越高,這是因為洋蔥中的碳水分合物每100克有9克,相對比其他蔬菜高,而且含水量高,有利在高溫翻炒時,循序漸進地進行梅納反應,當炒至如法式洋蔥湯般黃褐色時,甜度會達至最高。熟練的廚師可以透過控制洋蔥的生熟程度,來決定洋蔥在菜式中帶來的效果。洋蔥有淨化血液的功效,其中的二烯丙基二硫是刺鼻氣味的主要成分,能夠預防血液凝固、有效清血,並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

其中,辛辣味輕的白色和黃色洋蔥適合生吃,而辛辣味重的紫洋蔥適合作為調味料來進行烹飪。

 
顯微鏡下的洋蔥表皮細胞

另外,洋蔥頭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,水溶性維生素以及鈣鐵等礦物質之外,還含有部分植物活性營養物質,對糖尿病、骨質疏鬆、肥胖症等具有改善作用[3]

洋蔥也在生物實驗課或生物課本中出現,因為洋蔥獲取方便,其細胞較大,易於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,並且不具有葉綠體,常用於教學,和一般植物的葉細胞當做比較。

營養價值

編輯
洋蔥
每100 g(3.5 oz)食物營養值
167 kJ(40 kcal)
12.76 g
10.1 g
膳食纖維1.3 g
0.13 g
飽和脂肪0.021 g
單元不飽和脂肪0.005 g
多元不飽和脂肪0.037 g
1.1 g
色氨酸0.001 g
蘇氨酸0.006 g
異亮氨酸0.006 g
亮氨酸0.014 g
賴氨酸0.013 g
蛋氨酸0.001 g
胱氨酸0.001 g
苯丙氨酸0.007 g
酪氨酸0.001 g
纈氨酸0.012 g
精氨酸0.006 g
組氨酸0.005 g
丙氨酸0.012 g
天冬氨酸0.074 g
穀氨酸0.026 g
甘氨酸0.009 g
脯氨酸0.006 g
絲氨酸0.011 g
維生素
維生素A equiv.
(0%)
2 μg
(0%)
17 μg
18 μg
硫胺(維生素B1
(2%)
0.019 mg
核黃素(維生素B2
(2%)
0.028 mg
煙鹼酸(維生素B3
(1%)
0.091 mg
(1%)
0.071 mg
吡哆醇維生素B6
(3%)
0.037 mg
葉酸(維生素B9
(0%)
0 μg
維生素B12
(0%)
0 μg
膽鹼
(1%)
3.4 mg
維生素C
(5%)
4 mg
維生素D
(0%)
0 IU
維生素E
(0%)
0.05 mg
維生素K
(1%)
0.6 μg
膳食礦物質
(1%)
5 mg
(1%)
0.07 mg
(1%)
4 mg
(2%)
0.038 mg
(2%)
11 mg
(2%)
90 mg
(0%)
0 mg
(1%)
0.05 mg
其他成分
86.67 g
參照美國標準的相對百分比
成人每日的參考膳食攝入量(DRI)
來源:(英文)美國農業部營養數據庫
  • 因為洋蔥鱗莖和葉子含有一種稱為硫化丙烯(二烯丙基二硫)的油脂性揮發物,具有辛簡辣味,這種物質能抗寒,抵禦流感病毒,有較強的殺菌作用。
  • 洋蔥營養豐富,且氣味辛辣。能刺激胃、腸及消化腺分泌,增進食慾,促進消化,且洋蔥脂肪含量極低,其精油中含有可降低膽固醇的含硫化合物的混合物,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、食欲不振、食積內停等症;
  • 洋蔥是目前所知唯一含前列腺素A的。前列腺素A能擴張血管、降低血液黏度,因而會產生降血壓、能減少外周血管和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,預防血栓形成作用。對抗人體內兒茶酚胺等升壓物質的作用,又能促進鈉鹽的排泄,從而使血壓下降,經常食用對高血壓,高血脂和心腦血管病人都有保健作用;
  • 洋蔥有一定的提神作用,它能幫助細胞更好地利用葡萄糖,同時降低血糖,供給腦細胞熱能,是糖尿病、神志萎頓患者的食療佳蔬;
  • 洋蔥中含有一種名炎「櫟皮黃素」9的物質,這是目前所知最有效的天然抗癌物質之一,它能阻止體內的生物化學機制出現變異,控制癌細胞的生長,從而具有防癌抗癌作用;
  • 洋蔥所含的微量元素硒是一種很強的抗氧化劑,能消除體內的自由基,增強細胞的活力和代謝能力,具有防癌抗衰老的功效;
  • 洋蔥中還含有一定的鈣質,近年來,瑞士科學家發現常吃洋蔥能提高骨密度,有助於防治骨質疏鬆症;
  • 洋蔥中含有植物殺菌素如大蒜素等,因而有很強的殺菌能力。嚼生洋蔥可以預防感冒。

寵物禁忌食材

編輯

對貓狗而言,食用含有洋蔥的食物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,導致貓狗體內的紅血球細胞極速氧化[4],甚至死亡。

栽培

編輯

洋蔥最宜種植於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土壤中。沙壤土因含量低而非常適合,而黏土通常含硫量較高,容易長出辛辣味濃的鱗莖。洋蔥對土壤中的養分需求較高。在大部分農業用土中通常含量充足,但低溫環境會讓植株對磷的吸收變差,因此有時需在種植前施水溶性磷肥[5]氮肥肥可以在生長季節定期施用,氮肥的施用應在收穫前至少四周停止。 [6]

洋蔥的鱗莖發育對每天的日照時長十分敏感;只有當日照時間超過某個最低閾值時,鱗莖才會開始形成、生長。大多數歐洲傳統栽培的洋蔥多屬於「長日照」品種,只有每天日照達到14小時或更久後才會結出鱗莖。南歐北非品種通常被稱為「中日照」類型,只需12-13小時的日照即可刺激球莖形成。近代培育出的一種「短日照」洋蔥,只需要11到12小時的日照就能刺激鱗莖形成,在冬季較溫和的地區的秋季種下,早春既可形成鱗莖。[7]洋蔥喜較涼爽的氣候[8],高溫或其他脅迫會導致它們「抽薹」,即容易過早生長花莖,影響鱗莖品質。 [9]

洋蔥可以由種子或以形成的較小鱗莖(稱「小種球」)培育。洋蔥種子壽命較短,新鮮種子播種在淺行或「條播」中會更容易發芽,每個條播的間距宜為30到45厘米。[10][11]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,一些品種可以在夏末和秋季播種,在地里越冬,並在第二年產出早熟作物。[12]

在洋蔥生長季節的日常養護中,需要保持田壟行間無雜草競爭,尤其是在植株尚幼小時。洋蔥的根系較淺,一旦成活便對水分需求不高。鱗莖的膨大通常發生在12到18周後。若需儲存鱗莖較長時間,應在葉片自然枯萎後再採收。在乾燥天氣下,鱗莖可在土壤表面晾曬幾天,然後裝入網袋中、編成串,或平鋪在淺箱中分層儲存,並置於陰涼、通風良好的地方,避免腐爛。[12]

參考來源

編輯
引用
  1. ^ 常見蔥屬疏菜簡介 - 洋蔥. 行政院農委會. [2009-04-25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-04-16) (中文(臺灣)). 
  2. ^ 陳奕均. 洋蔥淚不淚!? 不再賺人熱淚的洋蔥!. 2014-02-21 [2016-01-13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-04-16). 以後看到一篇令人感動的文章,不要再說作者在裏面加了洋蔥了,因為產生的淚是不一樣的! 
  3. ^ 洋葱紫白皮作用大不同. 信息時報. 2022-07-03. (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-07-04). 
  4. ^ 蘇菁菁. 貓咪這樣吃最健康. 臺灣: 城邦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‧麥浩斯出版. 2013年10月: 48 [2015-07-04]. ISBN 978-986-5802-35-6. (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-08-09) (中文). 
  5. ^ Role of Phosphorus in Plants. Mosaic Crop Nutrition. [2025-04-21] (美國英語). 
  6. ^ Boyhan, George E. (編). 2007 Onion Production Guide. Production Guides. University of Georgia: College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. 2007 [2013-09-14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11 October 2013). 
  7. ^ Savonen, Carol. Onion bulb formation is strongly linked with day length.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Extension Service. 2006-07-13 [2013-09-14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9 November 2013). 
  8. ^ Onions: Planting, Growing and Harvesting Onion Plants. The Old Farmer's Almanac. [2013-03-27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5 November 2012). 
  9. ^ Rhoades, Jackie. What is Onion Bolting and how to Keep an Onion from Bolting. Gardening Know How. 17 August 2010 [2013-03-27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1 May 2013). 
  10. ^ Onions: Planting, Growing and Harvesting Onion Plants. The Old Farmer's Almanac. [2013-03-27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5 November 2012). "Onions: Planting, Growing and Harvesting Onion Plants".
  11. ^ Onion production. USDA: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. 2011-02-23 [2013-03-27]. (原始內容存檔於11 April 2014). 
  12. ^ 12.0 12.1 Brickell, Christopher (編). 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Encyclopedia of Gardening. Dorling Kindersley. 1992: 345. ISBN 978-0-86318-979-1. 
書目
  • 陳彥甫. 《20大排毒蔬果非吃不可》. 康鑑出版社. 2014-03-19. ISBN 5443023438 (中文(臺灣)). 
資料庫

外部連結

編輯